“金九银十”之下,国内外订单大幅好转,纺织厂生产明显加速,然而,此前在市场悲观预期下的去库存导致大多数企业的库存水平很低,原材料的涨价加剧了企业的恐慌心理,赶交期的企业则更为急迫,为了保证生产,哪怕还有库存,纺织企业也纷纷开始抢布、囤货。
而随着中国双十一等购物节的到来,消费端的增长,有望给中国大宗商品带来二次利好驱动,造成化纤、纺织、聚酯等产业链中大宗商品价格再度上涨的可能。
近日,纺织企业集体发布涨价函,上调售价。
原材料已经涨上去了。接下来,市场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明年还得涨!
高盛预计:大宗商品明年将迎来结构性牛市
高盛十月发表报告预测,考虑到美元下行、通胀预期以及进一步经济和财政刺激的前景,2021年大宗商品将迎来结构性牛市。
报告称,预计标普高盛大宗商品指数未来12个月回报率为30%,建议投资者做多黄金、白银、铜、天然气、布伦特原油。此外,农产品和基本金属等非能源类大宗商品也值得关注,理由是恶劣天气条件下供应趋紧以及中国等经济体复苏预期下的需求增加。
该行大宗商品研究主管柯里(Jeffrey Currie)在报告中写道,鉴于经济周期初期库存将出现回落,2021年大宗商品市场的前景看好。随着缺口的出现,只要外界需求没有完全崩溃,市场将走向再平衡的状态。比如近几个月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开采资本支出下降,导致生产活动逐步放缓,全球能源供需形势由疫情高峰期的供过于求逐渐向紧平衡靠近。
高盛预计,到2021年夏天,全球喷气燃料需求有望较现在水平增加390万桶/日,这相当于因疫情造成影响的一半。不过这可能并不足以让航空公司运营完全恢复正常,从最新公布的几家美国航司企业财报看,未来几年航空需求难以恢复到疫情开始前的水平,扭亏为盈依然遥遥无期。
通胀预期对于大宗商品而言是潜在利好。高盛认为,由于历史性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和持续的低利率,市场现在越来越担心通胀会卷土重来。为了抵消这一风险,投资者可能会推动更多的大宗商品投资。“需求上升的趋势,加上投资者对通胀的自满情绪,都增加了潜在的物价上升风险。作为通胀对冲工具,大宗商品的市场机会将增加。”报告称。
上游涨价恐抑制复苏纺织品服装出口进退两难
“如果原料价格再上涨,那么,纺纱厂就会面对‘纺一吨纱就亏一千元’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有的工厂就只能关闭部分生产车间。”钟涛说。
主要从事印染的孙莉楠也为原材料的涨价而苦恼不已,她所在的企业正处于收缩之中,可能会减产,并控制接单,“我们买完坯布再去做印染,现在纱线、坯布都在大幅涨价,我们面临着成本上涨的问题,这部分上涨的成本想全部转移给消费者是很困难的,只能转移一部分,剩下的肯定要我们印染企业来承担。我们这个行业利润一直都很微薄,原材料涨价挤压了大部分利润,结汇时人民币再一升值,就什么都没了。不像服装企业,他们利润稍高些,可能还能扛得住。”
邢伟奇显然不能认同这一说法,“上游原材料价格太高了,但下游的面料、服装这块的价格活跃度远远比不上上游,棉纱、印染等成本一直在升高,加工厂非常难干。”他指出,尽管近期市场有所回暖,但外贸市场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好,他预计全年的订单将会比往年减少1/3。
一位纺织行业人士指出,随着原料、棉纱布、面料价格的暴涨,纺织品服装出口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首先,目前国外品牌商、零售商大多不接受纺服企业、外贸公司上调报价,原料、纱布的上涨很难传递到终端订单,外向型企业承受能力比较有限,因此要么“弃单”,要么独自消化棉花、棉纱等上涨的成本,无论做哪一种选择,生产企业都很痛苦。
其次,8、9月份,不少企业接到欧美等市场感恩节、圣诞节订单或者“双11”的内销订单,棉花、棉纱布等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利润明显缩水甚至陷入亏损,这部分订单很可能无法执行,纺服企业在执行合同还是与采购商协商解约、违约间备受煎熬。
再次,由于担心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外向型贸易企业接单也趋于谨慎。
原料、纱线、面料等报价的暴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贸需求的持续回暖。比如,多位纺织行业人士均表示,按最新成本核价之后的报价客户不予接受;而另一面,贸易商又抱怨很难找到供货质量好,价格又便宜的代加工企业,“有单难发出去”成为常态,因而放弃了不少报价偏低,利润不高的出口订单。
在孙莉楠看来,此次纺织市场回暖在很大程度上是疫情后大量企业倒闭带来的市场出清效应,而并非国内外市场的彻底回暖。“蛋糕虽然小了,但是分蛋糕的人也少了,但国内的纺织产业总体仍是产能过剩状态。”
她强调,往年此时也大都是行业旺季,从市场上看,根本不存在需求完全回暖、甚至供不应求的情况,上游行业的涨价并没带来纺织业的复苏,而只会层层挤压下游企业的利润。而近期国外疫情又再次收紧,人民币也在不断升值,纺织行业真正的复苏仍然任重而道远。